2017年,法國法式麵包店全國聯合會(CNPBF)率先提出“法棍申遺”創意,該組織主席安納科特稱,法棍是“麵粉、水、鹽和酵母選出的總統”,是“最精彩的產品”,是法國的象徵之一,“其重要程度不亞於埃菲爾鐵塔”,因此“總統和所有法國人都必須支持法棍申遺”;2018年1月1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一次公開招待會上首次明確表示,堅決支持和推動法棍申遺,他當時深情地表示,長棍是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意味深長的特殊故事,是法國人每天早、午、晚都必須擁有的東西,他將之稱為“法國魔杖”,稱“我們必須保持這根魔杖永遠那樣 優異、確保其魔法不至於失傳,因此它必須成為世界遺產的一員”。
得知申遺成功,馬克龍和安納科特掩飾不住喜悅心情,第一時間發佈聲明,稱“區區250克(法棍的常見重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魔力和完美”,“這是對麵包師和麵包店多年努力的高度認可”。而法國文化部長馬拉克則援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的話,指出“食品實踐本身可構成遺產,這有助於形成一個社會”。
如今法棍在法國風靡到怎樣的程度?《世界報》統計稱,每天“標配”消費一根法棍的法國人多達1200萬以上,每年法國人消費法棍逾60億個,全法國共有3萬5000多家法棍麵包店,平均每2000人就能分攤上一家。
如今的法棍可不是“即興發揮”的藝術品,而是有著嚴格標準的“法國製造”:在提交給教科文組織的申請文件中明確指出,法棍“完全不同於其他任何麵包,它僅有麵粉、水、鹽、酵母或酸麵團4種原材料構成,但每個麵包師都會根據風土條件、劑量、揉面、點料(發酵時間)、整形、烹調,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法棍”。1993年9月13日,法國國民議會專門通過了《法棍法》,對何為“法棍”作出了嚴格的限定,“四大元素”外的任何“佐料”都會被視作“力亂怪神”,至於形狀、顏色、硬度、口味等,則更不能有絲毫“走樣”,每年法國都要舉行隆重的法棍大賽,參賽法棍會被切成薄片,接受挑剔評委的品頭論足,一旦獲獎,麵包房和麵包師都會身價百倍。
說到這必須點一下“什麼才演算法棍”:法棍的法定長度是80釐米,當然更長是絕對可以的,但低於80釐米的法棍會被認為“不倫不類”(儘管有人認為6釐米以上都能演算法棍);法棍的原材料原則上只能有麵粉、水、鹽和酵母,什麼“奶油法棍”、“蒜味法棍”統統是力亂怪神;法棍熱乎乎的時候必須乾、脆、中空,冷卻後就要真的硬入撬杠,那些軟乎乎的“法棍”自然也只能是贗品。
曾經獲獎的巴黎著名麵包師布利耶曾經“科普”法棍的魔力所在:製作法棍非常依賴天氣,必須考慮麵粉、水和室溫,比如室溫吧,太冷不行,但超過22攝氏度也夠嗆,又比如濕度吧,太乾燥不好,太潮濕也不好,一旦拿捏不住,麵粉就會變鬆,長棍就會變得鬆軟,那就“失格”了。這位公認的長棍大師表示,諸如慢揉面、長發酵、手工整形和層式烘烤等基本工藝,在圈內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但大師和學徒烤出的法棍大相徑庭,“關鍵就在於長期積累的手感,以及一點點天分”。
但並非所有法國人都支持法棍申遺:據稱是“健在法國人中撰寫法棍專著最多者”、著名法國歷史學家卡普蘭就一貫反對法棍申遺。他在專著《為了麵包》中表示,法國麵包真正的精髓和國粹在於豐富的變化和不斷調整以適應消費者口味,當初法棍正是利用了那一時代“高科技”,並迎合了都市生活節奏的變化,才一炮走紅成為“國粹”的,如今的法棍申遺卻要把法棍“配方化”(只有符合1993年《長棍法》的長棍才能叫長棍),使之喪失“變則通”的真正文化精髓,“這樣真的好麼”?
事實上法棍的確有盛極而衰的危險:由於工業化、都市化,大城市裡製作法棍的麵包房不斷減少,而農村原本就並非法棍的“勝地”:全法3萬5000家法棍麵包房、平均每2000法國人有一家固然不少,但197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5萬5000家和平均每700人。法國電視二台日前統計稱,如今法國每年生產法棍近60億個,平均每秒320個,每人每天消費法棍3個,全國共有專業法棍麵包店3萬3000個,這些麵包店只做法棍而不做其他看上去很了不起對吧?但1999年法國人平均每人每天要消費6個。
在此次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公佈前,有人曾吐槽稱,法國人之所以急於法棍申遺,某種程度上也是怕這項“國粹”被別人搶注了去。
來源:西貢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