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22:53:09 - 寶島台灣
你我皆窮人,別妄想單靠理財致富
儘管在資本市場打滾35年,看盡各種金錢遊戲,德意志銀行前台灣區總經理吳均龐的理財態度卻異常樸實,他認為一般人應首重踏實賺取薪資、累積財富,行有餘力再從事投資。關於投資,他從不尋求他人指引、更不鑽研艱深的技術圖表,只需關注時事、隨時吸取新知,身邊處處都是大好投資機會。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沒有一個窮人,能單憑理財致富。」30歲前你最該做的一件事:投資自己。
正確投資觀念,其實是「投資生活化」。文中提及的年輕人常見錯誤理財3大心態,快來看看自己有沒有犯?
投資最重要的觀念:雞蛋別放在同個籃子。你必須「行有餘力」才進行投資,投資理財是為未來做準備。
談投資理財態度,有一個鐵律必須先弄清楚:「沒有一個窮人,能單憑理財致富」,至少我還沒看過。
在我的觀念裡,所有受薪階級都是窮人,或好聽點叫「中產階級」;所以你、我都是窮人,只有以錢滾錢,例如無緣無故繼承了幾億元土地,再拿錢去投資的,才算有錢人。但他們是金字塔的尖端、少數中的少數。
為什麼窮人不能靠理財致富?20多年前、台灣股市12,000點時,我在證券業,當時公司有VIP室,讓大客戶在私人包廂看盤;有時送便當進去,還會被他們嫌不夠高檔,指定要吃日本料理便當。
為了維持關係,我會進包廂打招呼,但一年下來發現,聯手包下VIP室的成員全換了一輪。每次有人不在,我都會問:「那個誰去哪裡啦?」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沒錢了,回去做事了。」
這些大戶原本可能開酒吧、在西餐廳彈鋼琴,拿賺來或借來的錢集資做股票,還弄了包廂,很風光,但往往錢賠光了,還是得回去做事。
這麼多年,我只知道一、兩個人因為炒作股票致富,但他們也是收代操費,和公司派、市場派配合,拉抬股價賺錢,不是拿自己的錢出來玩。其實,我自己年輕時也很想一夜致富,出奇招想賺進第一桶金,但就是沒成功。
最後發現,我適合努力工作,賺薪水、獎金才是最有把握的事。
所以,如果你期待從我嘴裡聽到武林祕笈、股市名牌,那你會很失望;我的理財態度不太有趣,反而像老生常談。
一般人主要財富來源是工作收入,不是投資理財,而投資理財沒有通則,但可依年齡和收入財富,有不同的策略;其中,年齡大致可分為30歲、50歲、60歲三個門檻。
30歲前投資自己, 30歲後鎖定房產
儘管在資本市場打滾35年,看盡各種金錢遊戲,德意志銀行前台灣區總經理吳均龐的理財態度卻異常樸實,他認為一般人應首重踏實賺取薪資、累積財富,行有餘力再從事投資。關於投資,他從不尋求他人指引、更不鑽研艱深的技術圖表,只需關注時事、隨時吸取新知,身邊處處都是大好投資機會。
不到30歲或是出社會5~7年內的年輕人,不要想理財,因為這個階段還輪不到你理財。
社會新鮮人薪水通常不高,在這年紀想靠投資理財致富,是天方夜譚。我建議,認真、扎實地做一份工作、培養自己的專業和技能,慢慢增加薪水累積財富。我認為,投資自己就是這年紀最好的投資理財方式。
不信的話,坊間有很多教你投資致富的書,你不妨拿一點錢實驗看看,如果真的有這麼容易,那就不需要出那麼多書了,一本祕笈走天下就夠了。
30歲後,一般人大概準備成家立業,這時,你的理財原則就是和伴侶一起買房子、養房子,不做第二想。
當然,有人會說,現在人口老化、蛋黃區縮減,房子會愈來愈不值錢,不值得把人生第一筆最大的消費花在房子上,想租房子就好。那也可以,畢竟台北相對香港、紐約、倫敦這些大都會,房租價格不算高。
但我還是要說,不動產已被證明是最有效累積財富的方式。撇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不談,全世界絕大多數的財富來自繼承,繼承最大宗就是不動產。
因為土地是唯一不增長的天然資源,當社會逐漸發達,對土地的需求增加,人類幾乎傾全社會力量開發都市、讓土地更值錢,所以大多數有錢人都是靠土地賺錢。
一個人買對了土地或房地產,全社會的人會一起幫你拉抬價格。姑且不論公不公平,單從理財角度來看,這是最輕鬆的累積財富方式。如果祖先沒有留給你一塊地(房產),就從現在開始,幫自己弄一塊地。
儲蓄太消極?銀行定存最保本
湊足頭期款買房以後,到50歲以前,你每個月除了養房,還有孝敬父母、培養子女等開支,通常手上剩下的錢不會太多。我建議把可支配收入的固定比率拿去定存,行有餘力再拿錢「冒險」投資股票、金融商品,賺了一些很好,賠掉也無關痛癢。
這又牽涉到另一個理財態度,很多人覺得儲蓄太消極;但我認為,定存是最好的保本商品,因為銀行就像水電公司,是生活必需品,不可能倒閉。
有人說,定存利息會被通貨膨脹吃掉,但過去5~10年,台灣物價有漲有跌,房屋貴了,大賣場的家電和衣服卻便宜了,並沒有嚴重通膨。
來源:https://www.cheer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