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19:32:09 - 中國
佛、孔子、老子,三人到底誰厲害?
清朝末年,一位畫家總結說:儒家以人生為酸,須以教化自正其形;釋教以人生為苦,一生之中皆是痛楚;道家則以人生為甜,認為人生本質美好,只是世人心智未開,自尋煩惱。
可見以上儒家、佛家和道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但是這三家具體如何呢?一起來看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佛、孔子、老子,三人到底誰厲害?
一,佛或佛陀
佛陀本指釋迦牟尼,後演為覺悟真理者之總稱,只要是覺悟者都可以稱為佛或佛陀。佛家看透了生活的本質,認為人生一切皆苦難,認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眾生,教人怎麼去修行來適應這種苦難,因此叫「苦行僧」。
覺悟明白三世一切諸法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示現於人類歷史上之佛陀,唯有釋迦牟尼。但依經典所載,則有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佛和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末法時代之前,學佛者或佛學修成之人經常坐在一起討論問題,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問答:
佛經中記載,一位遊方者名叫婆蹉種。一次,婆蹉種來到佛處,問道:「尊敬的喬達摩啊,神是真有的嗎?」佛陀緘口不答。他又問:「那麼,可敬的喬達摩,神是沒有的嗎?」佛還是保持沉默。
佛陀雖然不作答,但是卻開啟了這種辯論問答的風潮,更開啟了人們好奇和智慧的法門,於是,後來就形成了下面這10個著名的形而上之問。
有關宇宙的問題:宇宙是永恆的嗎?宇宙不是永恆的嗎?宇宙是有限的嗎?宇宙是無限的嗎?
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身與心是同一物嗎?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佛陀悟證的問題:佛陀死後繼續存在嗎?佛陀死後不再繼續存在嗎?佛陀死後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嗎?10.涅槃是否只能自證,不能他證?
其實,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而對這種形而上和宇宙的起源等問題並沒有太多關注。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只有兩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係,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靜、深觀和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
而在形上學的問題中,在涉及宇宙的期限和廣度的問題上,因為它們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恆還是非永恆,有限還是無限,佛陀認為它們都無益於人類對痛苦之解脫。
看完了以上這些,你覺得釋迦牟尼佛厲害麼?
二,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年輕時,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到了近現代,鑑於其對中國和世界的深遠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史無前例的博學者,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其道德體系主張性善論,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以立人立德立功為己任,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是一個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整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即現代社會的人道主義。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是「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所有人都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儒家認為人需要教化才能得以正行,一個人要邁向社會,道德是衡量他的第一標準,而不是知識。古代大眾以文盲居多,雖然在教育知識上有很大的欠缺,但卻能保持良好的品行與道德,所以儒家會著眼事物的缺陷,通過糾正錯誤來進行個人和組織的完善。
以上只是孔子的一部分功績和思想體系,要是全部都講下,那足以震撼你我了。
三,老子
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因與後世的莊子思想相通而被後世並稱為老莊。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在當時那個年代絕對是領先的生活理念。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道」的思維和定義,「無為」會轉化為「有為」。其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在哲學上,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即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道是本,是萬物之母,德是分支,是行為準則。
老子說道法自然,但是這裡的「自然」不是類似於西方的神的概念,而是一種普遍的事物之規律。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道家認為生活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是世人心智未開,自尋煩惱。根據老子的說法,天地之間存在著自然和諧,越是干涉由普遍規律所產生的自然平衡,就會偏離越遠。無論是輕還是重,濕潤或乾燥,快或慢,一切都有其自身的性質,不去違反它就不會造成麻煩。 當從外部強加干涉時,鬥爭與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具體「目的」。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事物不能加以定義,因為一旦定義或人為約束,就會限制了發展的無限可能。因為肯定中蘊含著否定,否定的同時也蘊含肯定。這就是最初的中國自然辯證法。
老子認為,作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關於老子的宇宙觀,「無」與「有」的對立和統一是一直辯證發展的,(萬物存在即是「有」,萬物轉化化為「無」)二者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將最終走向虛無。
看完了以上,你覺得是誰厲害呢?
來源:https://kk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