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找到了

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的人生智慧

2022-08-22 14:45:08 - 中國

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找到了

心理學上有個ABC法則,A是事情,B是認知,C是情緒。

很多人一旦不開心,就覺得是A出了問題,但實際上,出問題的可能是B,或者C。

莊子曾講過一個「方舟濟河」的故事,有人乘船被撞,他心中勃然大怒,以為有人故意衝撞自己。

但是突然發現撞過來的船上沒有人,於是怒氣瞬間消失。

決定情緒的不是事情,而是個人對事情的認知。

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必須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

以下五種人生智慧,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

01

成長智慧:把人生當成一場修行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認為人的思維有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思維。

對固定思維的人來說,人生的種種挑戰是一場考驗,考驗失敗說明自己無能。

失敗會對自己身心產生巨大打擊,不愉快的情緒接踵而至。

但是對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人生的種種挑戰是一個又一個的台階,考驗失敗,只是說明自己仍需努力。

他們不會一蹶不振,而是在失敗中尋找進階之道,在失敗中不斷完善自己。

中國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一事,長一能。」

本事是練出來的,只有在事上磨鍊,一個人才能有所成就。

王陽明在江西講學,有個地方官經常去聽他講課。

有一天他找到王陽明說:「您講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務繁忙,無法經常來聽您講課。」

王陽明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

官員問:「難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嗎?」

王陽明回答:「工作就是修行,紅塵就是道場。」

生活中的每一次慍怒、每一次失敗,都是修行的進階之路。

對於別人來說,這些東西可能是毒藥,但是對那些修行者來說,這些都是人生進步的養料。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給自己的書房起名「求闕齋」。

每發現一點自己的弱點,積極改正,自己的修養就更進一步。

所以求闕既是一種謙遜,也是一種修行的智慧。

把人生當成一場修行,一時的得失不代表整個人生的成敗。

所有磨難都是歷練,所有挫折都是考驗。

人生的種種負面情緒,都會變成挑戰的動力。

這樣的人不會自怨自艾,更不會輕易被打倒。

02

陰陽智慧:辯證地看待問題

《雪心賦》裡有這樣一句話: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萬物都具有陰陽兩面,人生的禍福好壞,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相互轉化。

有人因禍得福,有人破福成禍。

明代初年,大將郭德成因為醉酒失言,得罪了朱元璋,被迫落髮為僧遠離廟堂。

後來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幾乎無人倖免,但郭德成卻因此逃過一劫。

清代曾國荃攻破南京城,平定太平天國,本來是天大的功勞。

但是他卻因此得意忘形,放任官兵劫掠,貪婪無度,最終物議沸騰,被迫革職還鄉。

老子說:「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在聖人眼裡,美與丑,好與壞,其實差不了太多,二者彼此對立,卻又彼此轉化。

好事中總是隱藏危機,壞事中總是蘊含機遇。

真正聰慧的人都有辯證思維,從不局限於事情的一面。

他們得意時不猖狂,失意時不沮喪。

面對人生的得失起落,內心波瀾不起,安穩平和。

03

轉彎智慧:不要一條路走到黑

古人說:「心隨路轉,路則常寬」。

人生之路,不只有一條,沒必要一條路走到黑。

懂得順勢轉彎,人生才能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在大禮儀事件中觸怒皇帝,被貶雲南。

仕途無望,於是他轉而著書,在雲南三十年,博覽群書,著書四百餘種。

整個明代無人能出其右。

山中宰相陶弘景,年輕的時候仕途不順,屢遭打擊,心灰意冷之後主動辭官。

因為酷愛道家學說,便改行做了道士。

陶弘景遍訪名山,編撰整理道家典籍,最終創立茅山宗,成一代宗師。

易經》講:「曲成萬物而不遺。」

天地萬物都是迂迴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也不例外。

遇到那些註定行不通的路,切莫一味鑽牛角尖。

條條大路通羅馬。

懂得變通,學會轉彎,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04

極簡智慧:儘量減少自己的欲望

叔本華說:

"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在叔本華看來,快樂只在欲望滿足一瞬間,其他時間不是無聊就是痛苦。

佛說:眾生皆苦。

人生世間,苦是必然,甜是偶然。

想要擺脫痛苦和無聊,必須要減少自己的欲求。

對於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儘量戒除。

月薪五千不要幻想豪車別墅,妄念不除,一個人終生都會活在痛苦之中。

對於自己能力之內的欲望,也要儘量減少。

畢竟,一個人的欲望不加遏制,只會越來越大,一旦超過一個人所能滿足的極限,災難也就到了。

商紂王從一根象牙筷子開始,一步步走到酒池肉林。

為建摘星台透支民力,各地諸侯造反,最終身死國滅。

物質的滿足終究會超出人的生理極限,但是精神不會。

諸葛亮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往今來的哲人,願意身居陋室,粗茶淡飯。

一方面是懂得知足常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專注於精神和心靈的滿足。

莊子說:「天下有至樂無有哉?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欲望、名利,而是來自一個人的智慧和境界。

當一個人可以在精神世界獲得滿足的時候,外在的物質也就很難成為他的牽絆了。

05

破局智慧:做自己的旁觀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人生這場局,一個人若是深陷其中,定然難以自拔。

對於其中的恩怨得失,也就很難灑脫。

蘇軾一生不順,從北到南,一路貶到海南島。

大半輩子都在漂泊的路上,但是他卻把人生過得像詩一樣。

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對人生保持了一種距離感。

他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一個人過不去的時候,不妨跳出去,拉長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再去看個人的遭遇。

這時候,一切得失都微不足道,一切悲喜都是浮雲。

初入仕途,蘇軾父母妻子相繼去世,悲痛之餘,又遇官場險惡。

不得已,蘇軾避禍密州,他說:「棄置當何言,萬劫終飛灰。」

人生百年,往遠了看,所有的劫難都會煙消雲散。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仕途無望。

他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再大的不公,再多的痛苦,就天地宇宙而言,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計。

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這是一種修養。

再難的時候,只要跳得出去,它就可以讓我們保持清醒。

不會顧影自憐,不至於自傷自嘆。

情緒永遠是智慧的天敵,智慧永遠是情緒的克星。

一個人智慧不夠,才會生出無邊煩惱。

人生是一場修行,如果一個人內心澄明通透,自然可以平靜從容。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洞見  - 阿波羅新聞網

0

企業

0

商品

0

運營年份

Đã xảy ra lỗi xác thực. Vui lòng nhập các trường và gửi lại.
Chúc mừng bạn ! Đã đăng ký thành công